虽然这是一部改编自漫画的电视剧,但你能看出来是为了省事省钱省力气,还精明地避免被嘴抠图,美其名曰保留原著精神。
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女主都变懒了?在我们的概念里,大女主是电视女演员最重要的机会,为了这份机会,可以上山下海夏穿棉袄冬穿纱。
现在的情况呢?显然剧组和演员都不把大女主当回事了,观众也没拿它当回事,不然这几年的大女主剧可以算是扑街频率最高的类别,扑倒了无数下凡电影大女主:周迅、章子怡、倪妮、汤唯。。。。
还有曾经是收视保证的孙俪、杨幂、赵丽颖、刘涛。。。
短期之内应该不会有投资方拿钱撒着玩了。
曾经屡创收视奇迹,以一己之力抗衡帝王将相、家庭伦理这两大收视巨擘的大女主,究竟是何时失去观众的宠爱呢?这要从它得宠的时候讲起。
大女主剧起源于一位骄傲的女演员——刘晓庆,她自称过亿万富姐、中国最好的女演员,并不是吹牛,在某段时期内,她的确是中国最著名、最富有、最有群众基础的女演员。
自从在李翰祥的电影里演了慈禧之后,刘晓庆就具有了和历史人物同样的掌控欲,她操盘了电视剧《武则天》,它应该是严格意义上的第一部大女主剧。
虽然曾经有过很多以女性为一番的剧,但大女主剧是有标准模式的。女主角在这部剧中具有绝对话语权,其他人的台词、选角均要为其服务,要保证其他女演员均为陪衬,不能比女主夺目,例如《上阳赋》的选角年龄偏成熟应该就是考量过的;多名男性只爱慕女主,为她生为她死;女主角永远正确,最华彩的台词、场景要留给她,最好的光只为她打;在片场她享有最高待遇,不喜欢的导演她有权换掉,不喜欢的台词可以改掉等等。
刘晓庆树立了这套标准化流程,在她之前,最有影响力的武则天影视作品是潘迎紫主演的《一代女皇》。
你会发现人物塑造上刘晓庆和潘迎紫有异曲同工之妙。前期天真烂漫,感业寺时期柔弱不能自理,后期不怒而威,执政期有史书为凭,前期全靠编,但她们不约而同地给武则天编织了一个单纯少女的外衣,没人知道真正的武则天是早熟还是纯真,反正先有了纯真,观众就以为这是真的,接受不了心机少女设定了。
《武则天》的成功有赖于刘晓庆选中的化妆师毛戈平,把中年的她化妆成少女,这是它最大卖点,但实际上没有人深究角色逻辑和刻画,够美够爽就行,于是爽和美成为大女主的第一个套路,当然也包含套路中的套路:
少女时期的大女主一定要单纯,这单纯只有两种表现形式,傻白甜或野丫头,如果她是林黛玉式的敏感多思毒舌,或是薛宝钗式的冷漠八面玲珑,都是不可以的,有缺点,不可爱,所以少女大女主只能是宝琴和湘云。
《长歌行》里的迪丽热巴,《那年花开月正圆》中的孙俪,《上阳赋》的章子怡,《延禧攻略》的吴谨言,都是标准野丫头。
可以说她们是精神正常的小燕子,但又没有小燕子的极致鬼马。
《甄嬛传》的孙俪,前期走温柔甜白路线,可又不敢傻,太傻后面接不上她的叱咤后宫,你就会发现甄嬛性格总透着一丝丝别扭和绿茶,既想进宫又装病不侍寝,明知道皇帝三千佳丽又要求只得一人心,对温太医没意思却“哥哥哥哥”地利用她,只能自己得宠,下等阶级的安陵容邀宠就是贱婢。
甄嬛的前后变化
这就是为什么这个剧脸上写着“坏人”二字的华妃更出彩。
再看它模仿的《金枝欲孽》,是群戏,但没一个纯粹的好人,所有的女主角都有缺陷,包括看似与世无争的安茜。
安茜的自白
但是我们的大女主不敢让女主坦坦荡荡展露她的私欲和不甚光明的一面,可能是为了过审,也可能揣摩观众。
因为在2003年的时候,有部红遍亚洲的大女主剧《大长今》,它的人物特点就是“圣母”,原谅一切。为了掩饰泛滥的圣母属性,该剧用大量的烹饪、制药场面稀释剧情的“憋”,由于收视是非常成功的,也影响了不少剧。
食物是《大长今》里重要的点缀
《延禧攻略》似乎是反其道而行之,女主上来就宣布:我魏璎珞,脾气坏,不好惹。
她有如神兵护体,以小小宫女的身份,见神杀神见佛杀佛,主角光环开到什么程度呢?正准备收拾她的太妃能让她用富兰科林发现的雷电实验烧焦,可称是女中韦小宝。
《长歌行》的女主角也有同样的金手指,这个剧里李世民一派没有降智,他政变后如何收服人心拍得有点意思。一到李长歌(李建成女儿,父亲兵败后被李世民追杀),她就怎么都死不了,数次坠崖、被剑刺都能很快活过来,甚至刺杀李世民、偷李世民的太子印都能被放走,带着太子印跑到别的城市假造政府公文,还回去的时候还要扔在地上以示鄙视。
爽、永远正确和命大是大女主的第二个套路。不过有意思的是,《延禧攻略》那么火,观众能共情的并不是爽歪歪女主,而是秦岚饰演的对丈夫失望的皇后。
这个略微圣母的女二号以对女主近乎母亲的保护,激起了观众的保护欲和磕CP劲头,她实际是大长今的本土化,温柔、善良、坚持、有原则,这样的人物做配角是吸引人的,做主角就无法引出矛盾,只能由别人来害她,害得太多就会显得好大一朵白莲。
如懿的设置有一点点像这个皇后,对丈夫从情笃到绝望,人物本身没什么缺点,缺点就在于无法自救。
那个年代困在深宫的女人,如果运气不好没碰到个体弱不爱理政的皇帝,除了枯坐等死毫无办法,纵有满腹丘壑也用不上,只能研究怎么斗同性活得更久,但本身这种活是苟活,前面乌漆麻黑,观众跟着角色一起陷入漆黑,看不到希望当然很生气。
如果这角色是文绣,艰难但决绝的离婚,开启贫寒平凡的独身生活,是另一种爽,比斗同性爽,可乾隆时期这个背景又不可能实现。
蒋勤勤在《末代皇妃》里演文绣
《如懿传》是少数想破解大女主套路的剧集,从头到尾他们想讲一个婚姻失败直到死也没有崛起的女主角,但是失败了,大女主几十年来修炼完毕的套路拳法束缚了观众,也束缚了创作者。
《延禧攻略》这种步步都是套路,每段都有窠臼的剧集成功了。它的另一个套路是先婚后爱,大女主的爱情里,竹马暖男永远是备胎,是牺牲品,这简直是个共识,因为他们手里没有权力,女主要通过男人得到权力,不然她们无法君临天下。
这在封建社会是无法跨越的事实屏障,女主角哪怕是公主,也不可能由继承获得权力,她们必须嫁给天下最有权力的人,再等他死了,控制不能反抗的小孩子,实现垂帘听政的终极目标。有时候,她们还要用婚外情来操控反对者,比如孝庄,比如芈月。
那么可不可以在她们获得权力后,大力书写她们的政治抱负和执政手法呢?就像那些帝王剧一样?好像没有过,通常大女主剧的八成都在讲内闱,她的婚姻,她的情人,她和别的女人的斗争,我不知道是不是经过实践证明了观众不想看女主角搞事业,反正主创是不会冒这个险的。
《司藤》这样上百年的妖怪,满脑子本该是延年益寿和复仇,最终走向依旧是恋爱脑——和她的曾外孙——无论事业多成功的女人,她都会沉迷于恋爱,这是大女主剧的第三个套路。
这个套路登峰造极的利用者是范冰冰,《武媚娘传奇》为什么要用武媚娘,而不是武曌武则天,“媚”是这个剧的灵魂,她的武则天是柔弱的、羞怯的、易推倒的,你要说她是利用媚来扮猪吃老虎也罢了,也不是,就是发自内心地要人呵护,没法想象这个女主角会为自己立一块无字碑,功过任后人评说。
不是不能恋爱,没有恋爱也看不下去,但爱在一个旧时代女人,一个丈夫有三妻四妾的皇后,一个守寡多年的太后的生命中究竟占多大比重?应该不会比她的陪嫁丫鬟更重,起码从时间长度和密度上后者就赢了。
就算不是后宫大女主,恋爱戏的比重也颇大。《那年花开月正圆》女主角是生意人,但你记得的会是她和丈夫,和少东家扯不断的情意。
我在想,如果主角有自由身,是黄道婆、蔡文姬、李清照这类靠自身才华成功的女性,她们的故事会怎样书写?会不会依旧爱情戏占了一半以上的篇幅?
剧雪版蔡文姬
大女主剧最后的辉煌应该是《芈月传》,它是十年来的收视第四名,第一名是《人民的名义》,第五名是《那年花开月正圆》。但当时《芈月传》的口碑就差到导演简直怀疑人生,芈月鬼祟和哭嚎的表情包传遍网络。
从那时起,大女主剧已经发生转折,集套路于大成的《延禧攻略》是一次回光返照,评分也不差,但很少有人愿意看第二遍,就好像吃了一次包罗万象的自助餐,撑到了。
之后再上马的同类题材连收视也保不住了。观众说不清为什么对这种模式疲惫了,只能用感官表态,每种类型剧都有它的生命周期,重复率过高的情况下都会进入下行,下一个没准就是甜宠。类型本身没有错,五千年的丰富储存照样还有值得细书的主角,也许下一次成功的大女主是建立在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情感之上的,而不是靠大数据分析得来的建模型角色。
众所周知,我国群众面最广的IP四大名著,其实没有多少人通读过。90后还能从脑袋里搜刮出一点蒙了灰的影视片段,00后10后认得几个九年义务教育以外的名字,要感谢《王者荣耀》。
打一百把貂蝉、孙尚香、大乔,却不知人物背后故事的大有人在。名著难读,最难就是《三国》,郭德纲说从前评书兴盛的时候,连评书先生都不爱讲三国,因为观众老爷不爱听,挣不着钱。说得好的先生也不说,引经据典费那老大功夫,效果还不如随口说说七侠五义,忒不划算。
说着这样的话,他居然自己做了个评书讲三国的节目《老郭有新番》。我从没听过评书,打开试试,忽忽悠悠看完一期,不禁陷入思考:三国已如此丝滑,七侠五义究竟是有多好听?
怪不得从前的富贵闲人喜欢坐茶馆听说书,评书和台下的互动性太强了,郭德纲上台前先发了一大把糖葫芦,把观众伺候得服服帖帖,氛围轻松又愉快,大大消解了“三国很严肃很难啃”的压力。
评书的好处是把复杂的事情全都简单化了,听起来不费脑子。不知道大家的历史老师有没有在课堂上放过易中天讲三国,底下一个个睁大了求知的双眼,也只能听个一知半解,易老师的水平实在高,连推荐入门读物都是吕思勉起步,好多人《三国演义》的阅读进度还停在“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呢。
郭德纲讲三国,起头先拎东汉末年朝局,就说了一个点:内侍作乱。台上台下一唱一喝,相声似的:十常侍祸乱朝纲,你们知道常侍是什么吗?不知道啊,那太棒了,你们这样的不听书干嘛去!
常侍在其它朝代是普通官名,唯独在东汉时期不一样,东汉的常侍是以宦官充当,十常侍就是十个无根之人。让十名宦官背这么大锅稍显沉重,但说书不是历史分析,以点带面即可。这时候郭德纲丰富的民间故事库存起了作用,当下连讲好几个,力证小小宦官为什么能惹出那么大麻烦。
一说西太后过生日,有大臣送来一对珍贵珊瑚,神不知鬼不觉摔了一个,大臣急得抓耳挠腮永星速配,旁边太监不疾不徐:给我万两白银,保证平事。大臣忍痛掏钱后,太监从仓库里抬出一个差不多的珊瑚,借给他走过场,无本万利。
到了光绪皇帝结婚,有大臣学乖了,太监们偷走了供品顶上的九个大苹果坐等讹钱,大臣自信一笑,早有准备地从怀里又掏了九个出来。
不得不佩服,这故事我百度都没百度出来,台下观众一边笑一边噢噢噢,偷个苹果就能把大臣逼成这样,宦官掌权可不得天下大乱么?
评书对不同知识水平的观众兼容性极高,读没读过三国,都不耽误听得津津有味,小孩也能听懂。
旦凡遇到生词,郭德纲都拆解得明明白白。讲到刘备织席贩屦的倒霉日子,他特别强调是贩“屦”,ju四声,指草鞋,穷到在家编席子织草鞋过活。后来一些权贵讽刺刘备说他是织席贩“履”之辈,这俩字长得太像,好多人读过书也注意不到,履指鞋子,权贵们人生中没见过草鞋,骂人骂出了体贴善良。
重点人物的由来和心理掰开揉碎,通俗易懂。易中天讲三国是跳出故事讲人物,挨个结合历史剖析或平反,郭德纲是大体顺着故事线走,不重要的一笔带过,刘关张出场则细到语气里,刘备是“唉”,张飞是“呔”,一人分饰整出戏。
评书的表演性和娱乐性都很强。不知道是郭德纲个人如此,还是评书传统,全程连说带唱,连唱带演,声音抑扬顿挫,整期看下来我一点神都没走,还时常笑出声。
最好玩的是讲“黄巾起义”那段,郭德纲形容张角张梁张宝三兄弟,说:哥仨,一个逗的,一个捧的,一个腻缝儿。
台下的纲丝们笑疯了,好学的我赶紧去查,“腻缝儿”是群口相声里给捧哏和逗哏打岔做串联的角色,好家伙,张家三兄弟瞬间有了喜剧色彩。
张角去山里采药,遇到一个神秘老人传授奇书。书里形容此老人“碧眼童颜”,郭德纲一张口,说人家“绿眼珠子,小娃娃脸”,还勾着手逗小孩似的招呼张角。哪都没错,哪里都损,也不怕老仙人去梦里打他。
碎嘴子的插科打诨数不胜数,讲完黄巾起义为什么是黄巾,郭大爷开启相声的传统艺能:绿巾不行啊,那得先把家务事处理喽。
说到各地为了对抗黄巾军贴榜文征英雄,他顺嘴吐槽:就跟选秀似的。只能说形象!
开篇郭德纲还会先讲些别的热场子,上集讲了相声界是如何论资排辈,下集提到自家两个儿子的趣事,喜欢相声和德云社的人双倍满足。
节目时长很短,感觉唠着唠着还没听够就结束了,一整期也不过刚讲完桃园三结义,想说完三国是条漫漫长路。总的来说,评书相比历史讲座,没那么严肃和严格,知识点也没那么密集,但整体故事说得生动有趣、平易近人,毫无理解障碍,听完脑海里会有一个清晰的框架。
读过三国的人可以借此回味,不过更适合没读过的人入门,先当成有趣的小故事随便听听,听了喜欢再去读书。我小时候读不清楚三国还给自己列过人物表,如果当年就有这个节目,一定省不少事。
最初看到这档节目,我以为会有一定门槛,没想到虽然选择了阳春白雪的内容,却用了通俗易懂的形式。以往这类文化节目都是办给已经有一定知识储备的人看的,想也知道是因为如今整个市场都在下沉,与其一头扎到娱乐至死里边去,倒不如像这样,把名著请下神坛,想扩充知识的成年人可以无压力的看,也能把小孩拉进坑。
三国已经久无人读了,精装版的四大名著在家家户户的书架上扮吉祥物吃灰,名著和评书在当代都是有点小众的事物,但组合起来,再加上郭德纲个人的魅力和流量,说不定能有奇效?
小助手沮丧地跟我说她没抢到《乡村爱情13》盲盒时,我挺惊讶的。一个既不看乡爱也不玩盲盒的人,当这二者结合在一起时,身体却很诚实。
其实那个盲盒我也有点心动,可惜没有谢腾飞。我去搜了一下,发现这组盲盒销量超过《山河令》和《司藤》周边。连李荣浩也沉迷抢乡爱13盲盒,集齐全套后的兴奋劲儿让他都忽略了“自己”也在其中。
没想到啊没想到,狂热而富有的腐女都打不过农村路人粉,大概看乡爱13的是一群稳固而沉默的人,他们像我一样,默默奉献着收视,却不在网上开话题讨论。
除了惊人的长寿,乡爱还有很多神奇的豁免权。
1 它可以有丧心病狂地植入观众并不反感。
像谢大脚超市敢只摆一两样产品,而且每季根据不同的赞助商随意加角色,白清明、杨晓燕就是多年前一个叫清美食品派来的,他俩长驻象牙山了,那个真的清美老板客串了一季就消失了。这两季的淘宝服务站也加入了三个年轻人的角色。
2 它的演员胖到走样甚至换人也不影响基本盘。
不提谢永强,就连刘英、宋青莲都是浑圆的。王云、赵四换得早不影响,都13季了敢把三巨头之一的刘能暂时换了,也就乡爱敢干。令人震惊的是,这个刘能代餐如果不提醒,你可能发现不了换人了,从外表、声音、形体完全是模仿秀,磕巴程度都有过之而无不及。据说这个刘能只是代理,下一季刘能“本尊”就会回归。
3 乡爱的演员只有在乡爱里我才看。
他们演别的剧或者直播我不会点开,乡爱是个特殊的磁场,这些人只有活在象牙山才有滋有味。
4 它有固定拳法。
每季开头以谢广坤作妖起,醒悟止,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你明知道却躲不了。
看它的观众就吃这口,不是中国电视史上的奇迹是什么?
我有一个发现:周围东北人看乡爱的很少,它的基本盘是东北以外的北方城市群众。对我们这群人来说,乡爱不是电视剧,是纪录片,是了解农村的窗口,它对东北人现状与性格有看似肤浅实则深刻的挖掘。
就拿这季的两个主题来说,第一个主题是直播,也由此产生了冲突。宋晓峰、王木生、杨晓燕都加入了直播大军,王木生和宋晓峰为争夺山庄的控制权各自找了女主播合作,宋利用讲三巨头的糗事快速吸粉百万,赶走王木生。
杨晓燕为了给矿泉水厂打开销路自己带货,引来榜一大哥倪大红死缠烂打,王大拿醋海生波,摆出自己一编织袋的名牌鞋,与情敌决战篮球场。
有人会觉得直播内容也太多了,然而这不是东北经济现状吗?直播平台上最活跃的主播有一半来自东北吧,本山传媒哪个演员没有做过短视频,我就看过杨晓燕本人的直播。
最后几集通过村主任老徐之口,对全民直播也流露出一丝担忧。老徐说村里人种地都没心思了,在地头支个手机,他媳妇沉迷直播他也管不住,能想到这一层面就说明它不是一味鼓吹直播。
虽然本地人觉得《乡村爱情》不是真的东北,但它有个可贵之处是:嘻嘻哈哈着说了大实话。咱们就说象牙山的标志建筑物——温泉度假村,一开始是谢永强果园打出了温泉,王大拿收购,目的是吸引东三省游客。经营了十余年,历经几次换手,王大拿卖了又入股,港资输血,掌权人从富二代王木生换到保安出身的宋晓峰、大个儿。
乡爱13没有粉饰太平,山庄游客寥落,直播的目的不是兴旺,而是生存。杨晓燕的水厂濒临破产,王大拿的狗场生意一般,为了挽救水厂兑给别人。王小蒙的豆腐厂,谢永强的果园,没有一家实体经济是容易的。王大拿第一季出场时名震三省大富豪,生意越做越小,从开矿到温泉度假村再到狗场,从几百名员工到狗场就俩职工,非常说明问题了。
就连曾经垄断象牙山零售业的大脚超市,面对网购的冲击,乡亲们也是哪便宜去哪买,并不顾念曾在大脚超市赊过多少账。急得谢大脚搞无理由退货的活动,坏人把假酒假烟换给她,她还要被罚款五万。
无论是个体经济、集体经济、股份制企业、外资企业,在互联网经济面前毫无还手之力,而且数年来的剧情一以贯之,是有中心思想的。《乡村爱情13》这段直播剧情看似老土,实际从未停止刻画中国农村经济的横断面。看起来这十几年前象牙山日子缓慢,人们都幸福肥了,实际它也在巨浪里行舟。
这一季还有个侧重点是女性角色纷纷硬杠。王小蒙,对谢广坤从忍耐到厌憎溢于言表,为了谢腾飞的心理健康,她提出分家。谢广坤使出几番手段,又是砌墙又是躺地碰瓷,王小蒙冷眼袖手旁观,转脸租了房子搬出去。谢永强不想搬但不敢吱声,乖乖跟着媳妇后面。
对谢广坤习以为常的永强娘也说了一句硬话,看到村里妇女们都在闹着离婚,她说自己也想跟着学。她不给谢广坤做饭,广坤把顺子娘叫进家教他做鸡蛋羹,永强娘立刻把一起跳舞的老头领到家里要现场教学,这一回合广坤是输了,举了白旗。
刘英借着一个误会回到娘家,自己开了刘英花圃。以前横惯的赵玉田求她回去,她写了两大本禁忌,让赵四签字,不同意就不回去。生意伙伴是她的干弟弟,把赵玉田激得鬼鬼崇崇偷录音。想起前几季赵玉田婚前看上王小蒙,婚内追求陈艳南,刘英因为爱他一直忍着。现在的刘英显然是过够了,勇者无惧。
老一辈里比较和睦的刘能同样遇到了婚姻危机,刘英娘的竹马对她余情未了,在小树林对她示爱。有个细节特别有趣,刘英娘并不想离婚,但女人有了桃花怎么都是愉快的,她听到老相好表白时,突然含羞一笑,轻快地跑掉了。
颜控的王大拿在男女关系里总处于舔狗位置,早年他追谢大脚,追到商场里给人买皮衣,后来娶了杨晓燕,每天都在担心她回上海。新一季他为了阻断倪大红,假装粉丝搅局,激怒了杨晓燕。王大拿提出分开试探杨晓燕,杨还没说同意,只是阴着脸沉默,王大拿就害怕了,赶紧道歉保证,求饶说只想好好过日子。
剧中有个很小的角色叫顺子,只是偶尔出现过,这一季戏份增多了,每一场都非常好笑。顺子畏妻如虎,宋晓峰直播让他讲初恋故事。他撒谎说老婆就是他初恋,对老婆大拍马屁,说没有老婆的管教就没有他的今天。
回到家他央求老婆看一眼这个直播,目的是买个新的刮胡刀。没想到他初恋杀到直播镜头前拆穿他,这时就见本来正墩地的顺子wf.1g59.cn/57GXS放下拖把,拉窗帘,举起笤帚,抱头蹲下,等待管教,这套流程之熟练之乖巧令人动容。他媳妇撂下一句话:买什么刮胡刀,用手薅。
当然是艺术夸张,但比主线剧情还好玩,笑得我肚子疼。
仔细回想乡爱系列,它可能是不自觉地,但比许多都市剧更先进的地方是——妇女地位一点也不低。
一个优秀的女人无论年龄婚否通常有好几个男人追逐,吃醋的往往是男人。
象牙山老男人们,刘大脑袋、谢大脚的后老伴、宋富贵,都是颇为惧内的。蛮横不讲理的谢广坤,真要离了他老伴连饭都吃不上,他内心也是非常怕老婆离开的。我一个前同事曾说去东北公婆家时发现,农村的中年离异女性,带着孩子都有好几个人争抢,买貂买金链子。《乡村爱情》里一直试图展示这种现象,剧中的中老年男性媲如刘能、谢广坤、刘大脑袋等人都心思活络过,对谢大脚、杨晓燕这种富贵花有想法,但纯属单相思,而中年村花只要愿意,可以花期不断。
前几季的年轻男人都已经四张了,谢永强、刘一水、白清明还有过被几个女孩同时看上的经历,给他们的恋人带来了烦恼。现在他们都四张了,王小蒙依旧有王兵追求,村官杜小双、小李老师都有两个男人喜欢她,而那些大腹便便的大叔只有媳妇不在意他们的大腹。
有些情节真是老带劲了。离过两次婚的香秀,第二位前夫马忠一直想与她复合,托第一位前夫李大国去说和,马忠对香秀那是忠心耿耿,前几季不在乎她怀着李大国的孩子,坚决和她结婚。这季他甚至大胆地建议他们仨一起抚养李小国,然而香秀非常平静地说:我就想一个人生活。
更酷的还有呢,王大拿为了让倪大红知难而退,摆了鸿门宴约他来家里,想挑明自己才是杨晓燕老公。倪大红掏出个小本本,里面记录了杨晓燕第一天开播之后每一天的直播细节以及她的状态,直接把杨晓燕听哭了。王大拿红着脸举着酒杯说:我胸怀不够心眼小,我感谢你,你教育了我。我觉得晓燕应该嫁给你这种男人。然后仨人一起奏乐,开起了联欢会。这觉悟,杠杠的。
剧中老头各式各样的毛病,但很少重男轻女。王老七和刘能家里都是独生女,刘英生气回娘家,刘能永远站在她这边,只有鼓动离婚没有让她回去的时候。王老七为了闺女能抄起铁锹追着谢广坤满院乱窜。
刘英生的是两个女儿,刘能非常珍爱。当赵四流露出想要孙子(还是个误会),刘英立马收拾东西回娘家,不给对方任何幻想和让步。
这个剧里的丑角象牙山三巨头,宋晓峰、王木生,包括早期的小沈阳等人,全是男人。女性角色没有丑角,讨人厌的戏份都由男人承担。
也许《乡村爱情》从某个侧面反映了东北女性在社会生活和家庭中的地位,我周围的东北女人大多不是传统贤惠媳妇(非贬义),母亲对她们的教育是不能委屈自己,而不是老公孩子优先,东北的低生育率和高离婚率或可说明这个现象。看这个剧时我会想起李雪琴形容她的母亲,住院时冰箱里塞满了啤酒,带着发箍,一辈子像个少女。
去年看乡爱的海外海报,就觉得好时髦,今年的盲盒更是精准戳中年轻人。刘能的单人盲盒在闲鱼上已经要价到了500+,象牙山的存在也许印证了一句话:土到极致就是潮。
发布于:河南省天天盈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